首页 > 保险 >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实施细则落地,面向全球的再保险交易市场启动

  6月14日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日宣布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同步落地,在上海开设面向全球的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标志着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业内人士指出,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全面开启服务再保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双循环”新篇章,助力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

  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

  2006年,我国法定分保全部取消,再保险在金融业中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外资再保险公司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再保险市场实现长足发展。但从跨境再保险保费规模来看,分入分出存在数倍逆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分出至境外保费规模约1120亿元,境外分入保费规模约283亿元,我国与全球再保险市场进一步深入双向融合仍需加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指出,再保险是保险市场的支柱,肩负着风险转移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职责。近年来,中国保险市场已成长为全球重要力量,在上海开设面向全球的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意义巨大。

  《实施细则》以构建面向全球的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为核心,通过建立中国规制、标准,引导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深度参与全球再保险产业合作,为全球风险保障和金融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助力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风险保障格局和金融合作关系。

  在完善再保险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和机构体系方面,着重通过数字化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再保险交易体系,发挥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的金融基础设施功能;通过支持各类型保险、再保险机构在沪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引导全国再保险资源向上海临港国际再保险功能区集中。

  在深化再保险产品供给和创新能力方面,建立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数据交换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提升再保险承保能力与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新型风险转移产品发行和交易试点,完善巨灾风险和特殊风险分散资本补充机制。

  在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方面,建设再保险“国际板”,依托高透明度的场内交易设施和规则,打造对接全球风险分散的国际分入统一大市场;实现境内再保险跨境收支结算便利化,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和缩短结算周期。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风控及合规服务主管合伙人、注册会计师杨丰禹表示,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在人才、资本、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际视野等方面独具优势。随着加强“双向开放”等政策措施的落地,上海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地位会逐渐壮大,并进一步带动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再保险偏业务端,人才往往是通过直保公司前期培养的。目前,国内的保险业人才培养偏理论,与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区分寿险再保险和产险再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也有所欠缺。大学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有先天优势,需要更多的实践演练。”谢远涛表示。

  一位再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人才大多是保险公司和经纪公司招人,通过“老带新”了解市场,同时考取境外专业资格认证,来积累行业知识和深化对全球市场的认知。

  针对当前再保险人才缺口较大的现状,《实施细则》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再保险人才吸引和培养机制建设。包括充分运用上海市梯度化引才政策,为再保险行业用人单位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实施更加开放的境外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政策,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试点实施电子口岸签证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上海市其他区域;加强上海再保险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再保险人才培养计划。

  此外,《实施细则》还鼓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区政府、管委会等围绕再保险精算、风控、营运、管理、监管等专题开展人才海外培训,为再保险人才跨境学习、培训和交流提供便利。

  我国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

  迈入新发展阶段

  再保险业务在保险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伦敦、百慕大和新加坡是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它们的共性是均具备统一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也是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平台运营方上海保险交易所介绍,平台具备为再保险交易提供资信管理、业务询价、签约存证、账务清算、跨境结算、承保能力整合、风险模型共享、履约管理等功能。此外,平台还可为市场主体对接各项政策支持提供便利化通道,助力各项支持政策精准落地。

  随着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速,我国再保险分入业务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某保险经纪公司人士指出,对于境内的保险公司来说,可以通过开放提升全球风险识别能力,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风险管控建议。

  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则有望夯实其对中国业务的信心。东兴证券非银金融组首席分析师刘嘉玮表示:“再保险业务对险企的精算定价能力、偿付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存在一定的入局门槛。近年来,外资加大对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布局,这与其看好中国保险业发展,以及认可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的大趋势息息相关。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有望夯实外资对中国业务的信心。与此同时,外资持续进入有望进一步改善国内再保险业务生态,推动业务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促进‘保险—再保险’业务链的全面发展。”

  “从保险行业风险的分散与管理、偿付能力的提升、市场扩展、创新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的视角来看,再保险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保险公司需要在专业化、资本充足、全球化视野等方面具备特殊的竞争力,以便在与原保险公司的合作中提供价值。”杨丰禹表示。

上一篇: 寿险业步入新一轮利率周期,即将告别3.5%时代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聚股通无关。聚股通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聚股通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聚股通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聚股通”,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