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险 >

“跨境养老”趋势愈发明显, 如何抢占香港市场

  8月29日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跨境养老”趋势愈发明显。

  所谓“跨境养老”是指部分香港老年人选择回到内地养老。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已步入超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

  并且,香港未来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推测,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就有约1名老人。

  然而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香港仅有的社会养老资源并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香港社会福利署数据显示,有超3万人正在轮候政府资助的养老院床位,且平均等候时间达2年。

  在此背景下,“跨境养老”成为不少老年人的选择。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截至2022年底,约9万65岁或以上香港居民在广东生活。

  “跨境养老”不仅缓解了香港养老资源的不足的困境,也为内地险企带来了发展机遇。今年以来,泰康、中国太平、中国太保等多家险企均为香港居民推出了相应的“保险+养老”服务方案。

  据了解,上述三家险企布局“跨境养老”市场的主要模式为在香港提供相应保险产品,购买一定金额的客户继而获取入住险企在内地实体养老社区的资格。

  在竞争积累、几近饱和的香港保险市场,上述险企将如何挖掘新的增量业务,有何差异化发展模式?

  “跨境养老”潮涌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养老服务融合

  “跨境养老”潮中,一部分老人是“落叶归根”,另一部分老人则是在衡量两地养老性价比之后做出的现实选择。

  “我们的香港客户中有一半左右过去是从内地到香港生活,现在选择‘落叶归根’,回到内地养老。而土生土长的香港居民因为看重的内地相对更具性价比的养老服务而选择在内地养老。”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兼泰康之家CEO邱建伟向记者表示。

  “香港无论是房价、服务价格均远高于广州、深圳的价格,所以在广州和深圳这样一种高品质的养老机构里的费用可能比他在香港非常普通的养老机构的费用还有优势。”邱建伟分析。

  实际上,“跨境养老”这个趋势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有一批早年从内地到香港生活的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叶落归根”,返回内地定居养老。

  香港也一直在推出便利长者在内地养老的措施。1997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在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以下简称“综援”)下推出“综援”老年人广东省养老计划,为符合申请资格并选择定居在广东省养老的受助老年人继续提供现金援助。

  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开始推行《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向两间养老院舍购买床位,让正在轮候养老床位的老年人自愿选择入住。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粤港澳三地居民往来和交流更加便利。“跨境养老”也成为更多香港老年人的选择。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社会保障合作,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推进医养结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2020年起,在内地居住但未就业的香港居民可以在居住地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已超30万人次。

  今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民政厅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粤港两地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与优势互补。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双方将用好大湾区机遇处理香港安老、养老的挑战,为长者提供多一个养老选择并推动湾区发展。

  “港澳安老养老服务多年来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较高,港澳老人去内地养老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更好的选择。”香港安老服务协会主席陈志育表示。

  除了港澳居民北上养老外,未来广东省养老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养老市场迎发展机遇。

  广东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熊松表示,据测算,广东省的人口老龄化系数将在“十四五”时期突破17%,到2030年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为何险企开始布局“跨境养老”业务?

  随着“金融支持前海30条”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粤港两地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速。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险企布局“跨境养老”赛道,以期填补港人“北上养老”服务缺口。

  8月,慧择香港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简称“太保寿险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面向香港市场联合推出相关“北上养老”储蓄险产品。同月,中国太平推出“港人湾区养老太平方案”。

  8月底,泰康香港子公司筹备组负责人尹奇敏在深圳鹏园向媒体宣布,泰康正在向香港保监局申请保险牌照,其香港子公司有望明年开业,目标也瞄向了“跨境养老”服务市场。

  为何险企纷纷布局“跨境养老”市场?“申请设立香港子公司,是希望能为中高端客户一个差异化的养老选择,鼓励更多香港长者北上养老。未来,也希望能在更多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我们的商业模式。”尹奇敏表示。

  除了一直存在的市场需求外,这一现象也与“金融支持前海30条”等政策支持保险创新、粤港互联互通提速有关。

  “在响应国家新政策、把握湾区新机遇、满足客户新需求方面,慧择香港和太保寿险香港目标一致,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探索模式创新。”慧择控股董事长兼CEO马存军表示。

  又如,中国太平与大湾区医疗集团签署战略合作,为入住的香港老人提供包括跨境转诊、返港疫苗、粤港药械互通等服务。

  从供给端来看,险企布局“跨境养老”业务也与近年来寿险企业发力布局养老社区有关,而设立养老社区或与养老社区合作,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高净值人群购买相关保险产品。

  对于“人海战术”难以为继的寿险业而言,近年来,打造“保险+服务”生态圈,建设健康养老服务生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

  险企进军养老产业也有着天然优势。险资体量大、久期长,与养老地产建设周期长,以租赁为主的盈利模式有助于获取稳定现金流,符合险企中长期投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在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和提供更为广泛的康养服务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经梳理,上述险企布局的养老社区入住门槛均超百万元,客户通过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可获得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保险产品通常以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为主。

  社区类型上,险企多借鉴CCRC社区模式。其中,泰康在标准化CCRC社区的基础上,构建旅居养老模式;太保推出旅居养老、健康养老、康复护理三大社区;太平自建CCRC社区,并通过品牌授权、租赁、合作运营等模式发展全国连锁布局旅居养老社区。

  在“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下,险企除了可获得相关险种保费的运作收益、养老社区的运营收益(如月费、护理费)、押金或会籍卡沉淀资金的投资收益之外,还能获得养老险、健康险、长期护理险等多险种增量销售带来的收益。

  内地险企如何抢占香港保险市场?

  多家险企在香港推出“跨境养老”服务,其商业模式并未改变,仍以“保险产品+养老社区”为主。而这套模式能否打开香港市场呢?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表示,险企提供的养老方案与香港特区政府的福利措施形成互补,能为香港长者养老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然而,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激烈,本土业务几近饱和。数据显示,香港保险渗透率、保险密度均位列全球前列。一名保诚保险经纪人曾向记者透露,目前,香港保险市场已趋于饱和,新的增量主要来自内地访客贡献的保单。

  因此,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热潮下,内地险企能否在香港保险市场撬动当地新的业务增量值得探究。

  在泰康香港子公司筹备组负责人眼中,香港保险市场缺乏的便是能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的保险机构,因此,市场供给无法弥补“北上养老”的需求缺口,这恰恰是其切入香港市场的差异化赛道,也符合其本身一以贯之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作为首家将保险和医养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险企,该保司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起一个涵盖支付端和服务端的完整网络。其中,在服务端,除了3个养老社区外,该司也正在建设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筹)。

  而服务是内地险企在香港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优势。“香港保险公司发挥的大部分是它的金融属性,如多元货币储蓄险,很少有公司重资产投资在服务领域,泰康从2007年开始做养老社区,投进去300多亿资金,这种‘支付+服务’的模式要投入很多,也要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才能做到,这是我们特殊的竞争力。”尹奇敏表示。

  上述负责人透露,泰康在香港将仍以“年金险+养老增值服务”作为主导产品,其养老社区为CCRC养老社区模式。而香港安老院绝大多数并不能提供CCRC养老社区模式下的一体化服务。“香港安老院相对而言条件较差,主要照顾失能老人,并且很难排上床位。”邱建伟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很多老人会等到生活无法自理,才选择入住安老院。与泰康之家主打的活力养老有所区别。

  “我们希望更多香港长者逐渐去尝试活力养老文化,同时,也会思考在香港的产品设计里加入一些护理方面的元素。”尹奇敏向记者表示。

  尽管上述险企能为香港居民提供更多元的养老方案,但对于许多仍在观望的香港老人而言,医疗服务的难以携带仍是北上养老的主要阻力。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老年人能以较低费用获得公立医疗服务,每年能领取一定金额的医疗券,用于各类预防性、治疗性及康复性服务。

  而在内地养老,香港老人目前只能够通过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或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应对医疗需求。因此,许多有意愿去香港养老的老人期望也能在内地享受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养老服务。

  “香港居民医保的报销问题,目前确实还存在政策性的障碍,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和香港特区政府协商,共同探讨整合和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养老和医疗政策,目前还在推进过程中。”邱建伟表示。

上一篇: 业界呼吁拉长考核周期,险资上半年年化综合收益率4.33%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聚股通无关。聚股通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聚股通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聚股通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聚股通”,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


焦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