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问鼎银行理财退居次席,上半年资管行业规模排名生变

  8月7日讯:近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被规模达27.69万亿元的公募基金反超,暂时退居资管行业规模次席。

  此前,银行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公司”)对于体量的收缩趋势早有预判。今年以来,在逐步摆脱规模崇拜后,多家大型理财公司从制度、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强化内控合规管理,提高发展质量。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银行理财在净值修复、稳健发展的导向下,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行业特点也进一步呈现。

  银行理财摆脱规模崇拜

  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较去年底下降约2.31万亿元。而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6月末,内地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69万亿元。这也意味着,资管行业规模的头把交椅易主,银行理财暂时退居第二。

  经历去年股、债两轮杀跌带来的净值回撤潮后,2023年理财公司纷纷摆脱规模崇拜。仅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就有3家理财公司2023年全年规划的规模指标远比前几年保守,甚至低于上一年。

  在宏观思路的转变下,理财公司的运营机制也有了新变化。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几家主要的理财公司特别注重合规工作,合规培训开了一场又一场,同时积极主动开展理财产品测试,密切监测组合的流动性风险。

  理财投资者首次破亿

  尽管经历了债市波动带来的破净潮,但是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数量仍在稳步增长。今年上半年,投资者数量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突破1亿。

  上述数据也从侧面说明,投资者信心回暖,入场人数越来越多。在债市负反馈的去年下半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增长了525.6万,从去年6月末的9145.4万增至去年底的9671万。进入净值修复的2023年,上半年投资者数量继续增长超700万,整体数量达到了1.04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新发的理财产品达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27.75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

  股份行理财规模占前三

  在上半年行业规模缩水的阵痛中,银行理财的头部座次也迎来了洗牌。

  据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悉的12家理财公司规模(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及变化,今年3月末,行业前三首度由股份行理财公司占据,尽管4月末个别大行理财公司短暂回归前三,但势头并未维持下去。

  到了6月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守住了行业前三的“宝座”,而四大国有行理财公司则跌入第二梯队,较2022年同期已是另一番光景。截至今年6月末,四大行理财公司之间的规模差距均在千亿元以内,平均规模约为1.5万亿元。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是目前市场上仅有的2家规模破2万亿元的理财公司。

  从快速下降到缓慢回升,主要理财公司的总规模已经回暖。根据证券时报记者汇总的数据,包括六大国有行理财公司,以及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平安理财、光大理财在内的11家理财公司,今年上半年规模较年初缩水约1.2万亿元,6月末共计为15.87亿元。而进入二季度,此前的下降之势似乎见底,6月末上述11家理财公司规模较一季度末增长超5000亿元。

  降费潮起让利投资者

  上半年,规模表现欠佳,理财公司也在思考如何留住投资者。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理财公司都在反思如何提升客户价值感、挽回客户信任度。例如,今年以来,多家理财公司密集调降管理费等费率,有的理财公司还推出“净值低于1不收管理费”产品,均是最大化留存客户的举措。据中国理财网披露,银行理财产品阶段性“降费潮”的势头仍在加大。

  进入二季度后,先是招银理财宣称旗下产品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紧接着宁银理财也表示旗下部分产品零费率。与此同时,不少理财公司也官宣费率打折。

  近日,中银理财总裁宋福宁在证券时报社举办的“2023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3中国银行业年会”圆桌论坛中提及,降费让利是提升投资者体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方式之一。他认为,一直以来,理财公司深入践行金融惠民,产品投资运作收取的费率较低,在市场出现调整时,实行费率的优惠或免除,进一步强化理财公司和客户利益协同。

  旺季开启理财规模回流

  三季度,理财旺季开启。在存款利率下调及债市收益回暖等多重积极因素的催化下,多家券商预计银行理财规模或已在7月出现回流。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进入7月,理财规模扩容积极,当月上旬已增长1.07万亿元,迎来“开门红”。截至7月10日,银行理财全市场规模已修复至26.65万亿元,较3月末的低点增长1.61万亿元。

  民生证券表示,银行理财迎来增量资金,7月存续规模快速回暖。其中,现金管理型产品是存续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从季节性因素来看,7月理财存续规模多为上行,随着回表需求减弱,理财规模多表现为回升态势,环比增长高点有望出现。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4月开始,银行理财持续迎来增量资金,短久期、以公允价值计价的纯债类产品有显著资本利得收益,产品赚钱效应有利于资金募集。经历近一年多的存款持续高增后,随着债市向好,部分居民财富向以固收为主的银行理财迁徙。

上一篇:苹果重挫 超1600亿美元市值一夜蒸发,美国“非农”数据连续两个月不及预期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聚股通无关。聚股通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聚股通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聚股通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聚股通”,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