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年人正陷在股市中难以自拔,投资界的生命周期理论失效了
7月6日讯:按照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步入暮年的投资者应当把绝大多数资产配置在现金、国债等产品以求安度晚年。但现实是,美国的老年人们正像30岁年轻人一样激进地投资股市。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个别人的激进博弈,而是一代人在现实大环境下的主动选择。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先锋领航管理的401(k)退休金投资账户计划中,超过55岁且主动管理资产组合的投资者中,接近一半人将至少70%的仓位压在股市里。在2011年时,大概只有38%的人会这么做。另一家资管大行富达也披露,在65-69岁的投资者中,有40%的人将至少三分之二的退休金压在股市中。
一些有关401(k)计划的背景知识:
401(k)计划是一种在美国非常常见的退休储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员工可以选择将部分工资预扣,即在税前将其存入401(k)账户。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投资,以期在退休时增值。
投资者通常不能直接购买个别的股票,而是可以选择投资于一系列由雇主或计划管理者选定的投资选项中,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指数基金等。这些基金允许投资者将他们的资金分散投资于多个不同的股票、债券或其他类型的投资,降低风险。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能在59.5岁之前从401(k)计划中提取资金,否则可能会面临税收和罚款。然而,一旦达到59.5岁,你可以开始无罚款地提取资金。在72岁时,你必须开始从你的401(k)计划中取出一定的金额,这被称为强制性分配。
更刺激的是,在先锋领航的经纪账户中,有接近五分之一的85岁及以上投资者几乎将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买股票,而75至84岁的投资者中也有四分之一这么干。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高龄人士高比例持有股票是一件存在风险的事情。因为一旦市场出现颠簸,这些老人需要用钱的时候就不得不以亏损的价格出售股票。
表象背后的波澜
美国老头、老太们对股市更加痴迷,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一定关系。
除了上世纪70年代末的税法改革催生401(k)计划外,过去几十年里美股的表现也长期好于债券。更为重要的是,在重要的“投资者教育”场合——金融或经济危机期间,美联储或美国国会在1987、2001、2008和2020年期间均下场救市。
在一系列因素共振的影响下,自1982年开始算起,标普500指数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0.1%;而从1928年开始算,这个指数的年均回报率只有7.4%,足以显示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什么。
(标普500指数月线图,来源:TradingView)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Robert Shiller将这种现象总结为,“(美国的)时代精神是‘不用担心股市会崩盘’,早晚会涨回来并创出历史新高的。”
买股票只是无奈之举?
对于许多美国老年人来说,一把年纪还要跟着股票市场上蹿下跳的背后,也与投资选择匮乏有关。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也能清晰展现这种困境。
今年80岁的Stan Galperin是在退休数年后才开始炒股票的。2013年,他搬到佛罗里达州的大型退休社区,甚至还创建了一个投资俱乐部。眼看利率低到“根本不值得持有债券”,他开始扎进了股票的市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一年国债利率显著提升,Galperin也向货币市场账户转了一些钱,但还继续炒股。
除了被动入市的老年人外,许多有着丰富炒股经验的老人,也认为眼下并没有好的美股替代品。
今年72岁的Wayne Winquist,在接近300万美元的资产组合中,接近98%都与股票有关。其中70%是能够稳定吃到分红的股票,另外还有一些期权产品。
Wayne 表示:“我不喜欢现金,也不喜欢债券。在通胀的时代,这些东西都是失败者的游戏。”
Wayne和他的妻子日常生活主要依靠美国政府的社安保障金。去年他的股票投资总共拿到15万美元的分红,他又将其中一部分钱买了更多的股票。
由于过去的人生经历,这些“炒美股的老年人”还有一个特点:更倾向于自己来选股。
Wayne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投资401(k)计划。1995年时他请了一位股票经纪人,来帮他管理一笔投资期权获得的2万美元“意外之财”。到2001年,因为专家选的投资组合中有两家公司破产了,直接给他造成7500美元的损失。
“因此,我开始对股市专家抱有质疑的态度”,Wayne补充道。
2001年后,Wayne炒掉了自己的股票经纪人,并开始购买科技公司的股票。他对媒体表示,多年的投资经验教会他如何排除市场大跌的影响,因为“市场的长期斜率是向上的”。
这种情况在统计数据中也有体现,根据富达投资的401(k)账户数据,美国婴儿潮一代(1946年-1964年)亲自挑选投资标的的比例达到53%、而X世代(1964年-1980年)和千禧一代(1981年-1996年)只有42%和25%。
根据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Ulrike Malmendier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Stefan Nagel的研究,作为高回报股市的受益者,婴儿潮一代往往比那些经历过大萧条的人更愿意承担金融风险。
Malmendier总结道:“我们个人经历过的事情,会在情感上引导我们的大脑去冒险。”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聚股通无关。聚股通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聚股通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聚股通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聚股通”,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