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汇 >

英国工业化进程仍缓慢举步维艰

  7月14日讯:英国是最早开启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行去工业化的国家之一。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令英国开始讨论和实践再工业化,但时至今日,其再工业化进程仍缓慢,效果不尽如人意。

  英国去工业化的进程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彼时英国经济陷入“滞涨”,1979年上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主推服务业、金融业以及房产投资等收益较高的行业,以快速促进经济发展。期间,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自此,英国经济由此前的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英国全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数据显示,制造业产出占英国GDP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35%左右下降到今天的10%左右,英国成为七国集团中制造业比例最低的国家。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拥有发达金融服务业的英国带来了沉重打击,此外,由于海外工厂成本抬高、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再工业化成为英国政府和企业讨论的重要议题。

  英国制造商协会2011年数据显示,约有七分之一的英国生产商开始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包括纸品生产商Filofax、服装生产商Topshop和River Island等。英国政府2012年启动对未来制造业进行预测的战略研究项目,并于2013年10月形成最终报告《制造业的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英国再工业化之路表现平平。英国全国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制造业产出占英国GDP的比重从2010年起一直徘徊在10%左右,比例并没有明显增长。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英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670多万人,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270万人,这一数字维持至今。

  现实数据不断“打脸”英国再工业化的努力,究其原因,分析人士指出,首先,英国政府缺乏全面、长期、稳定的产业战略,总是“朝令夕改”。

  代表全英两万多家制造商的产业协会——机械制造业雇主联合会认为,德国、中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都有长期的工业产业计划,工业基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协会近日发表报告,呼吁政府重新启动工业产业战略,并严厉批评历届保守党政府“从一项举措到另一项举措反复无常”。

  前首相特蕾莎·梅领导下的政府曾于2017年推出一项产业战略,重点是在英国脱欧公投后增加伦敦和东南部地区以外的就业和投资。然而,这一战略被鲍里斯·约翰逊政府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项被称为“增长计划”的政策文件。

  英国《卫报》的评论文章认为,政府提出将英国变成“科技超级大国”只是空谈,是伪装成产业战略的公关战略。

  其次,由于英国长期践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其“小政府”“市场规律先行”“拒绝干预”“经济活动自由化”等思想在英国社会根深蒂固。这意味着政府的干预措施总是遇到阻力,而企业也更愿意遵循市场规律选择符合企业利益的最优解。

  比如,英国知名高端电器制造商戴森最近宣布将在新加坡建造一座新的电池工厂,并且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迁往新加坡和菲律宾,而不是留在英国。这些决定的背后是英国公司税上涨、政府对科研工作的轻视和对企业运营的干涉。

  当前英国“再工业化”还面临脱欧以及新冠疫情后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企业和工厂在英国本地招聘难、留不住人才、员工工资不断上涨。

  与此同时,英国居高不下的通胀令企业生产成本持续飙升,利润空间大幅缩水,而英国央行为了抑制通胀连续13次提高利率,企业负债压力加剧,利率提升带来的英镑价格走高又进一步降低了英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这些都成为英国再工业化道路上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压力。

上一篇:全球风险资产又迎利好,美国又一关键通胀指标超预期放缓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聚股通无关。聚股通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聚股通版权与声明】

1、凡本网注明“独家稿件”的所有稿件和图片,其版权均属聚股通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聚股通”,违者本网将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2、凡没有注明“独家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